热词: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
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
  • 概要
  • 旅游
  • 历史
  • 地理
  • 经济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九曲黄河三面环抱。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7′36″— 109°40′22″和北纬37°38′54″—39°23′50″。全旗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辖6个苏木镇59个嘎查村。总人口10万人,其中蒙古族占30%,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乌审旗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2800—3000小时,大于等于10℃,有效积温2800—3000℃,年平均温度6.7℃,年降雨量为300—400毫米,年蒸发量2200—2800毫米,年平均风速3.4米/秒,无霜期130—140天。
    乌审旗文化底蕴深厚,是“鄂尔多斯(河套)人”的故乡和“独贵龙”运动的发祥地,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荣膺“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三项桂冠。
    乌审旗资源富集,天然气探明储量1万多亿立方米,远景储量2.5万亿立方米,位居全国旗县首位,被誉为“中国天然气之乡”。煤炭资源预计储量达1000多亿吨。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6.8亿立方米。
    年来,乌审旗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进程,即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充分利用我旗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绿色工农业产品,增加绿色收入,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及其相关绿色产业,营造绿色环境,开辟绿色通道,扩大招商引资,创造最佳人居环境,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快车道”。2008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6亿元,人均突破1万美元,同比增长24.5%;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2.5亿元,同比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87.67亿元,同比增长47.8%;城乡居民收入达到16386元和7241元,分别较上年增加3376元和952元。由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三方阵进入第二方阵,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八部门联合评选为全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进入全区前30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列西部百强旗县第35位,实现由传统农牧业大旗向现代工业强旗的历史性嬗变,成为地区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的典范。
  今后一个时期是乌审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绿色乌审加快发展、走进前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乌审旗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之路,全力构筑生态型产业体系,建设大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生态型文化城市和人文乌审,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占有量进入自治区前列,在鄂尔多斯新一轮竞比中实现赶超。力争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0000元和15000元。

约七万年前,闻名于世的鄂尔多斯(河套)人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孕育了瑰丽神奇的萨拉乌苏文化;大夏国都统万城遗迹古风犹存,残垣断壁演绎着昔日的美轮美奂与金碧辉煌。萨冈彻辰、贺希格巴图等文学巨匠亦曾在此著书立说,留下了传世名著《蒙古源流》等不朽篇章。“独贵龙”运动彪炳史册,“牧区大寨”名扬四海。被誉为鄂尔多斯“四大”召庙的乌审召至今“香火燎绕”,藏传佛教传入漠南蒙古的第一庙石砭庙孑立大漠,历经800多年风雨苍桑的蒙古大汗国国徽九游白纛世代传祭,蒙古族祭祀礼仪完整传承,神奇瑰丽的沙漠大峡谷深嵌塞北。昔日“无定河边骨”,如今无定河畔已是草长莺飞、树影婆娑、白帆点点。碧绿苍翠的沙地柏自然保护区郁郁葱葱,绿涛涌动;风光旖旎的巴图湾旅游区一碧万倾,中华鳖闻名遐尔,鲤、鲫、鲢、草“鱼翔浅底”。难怪赫连勃勃赞叹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之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

  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为上郡辖地。西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8年)南部、中部为上郡辖地,设奢延、龟兹、高望、白土等县。奢延县治所位于今萨日乌素河北岸(统万城的前身),今何南乡、纳林河乡、沙尔利格苏木等地区为其辖境;龟兹县为安置龟兹人归附而设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兼设属国.亦名为龟兹属国,亦称上郡属国,设有盐官,今达布察克、乌兰陶勒盖地区为龟兹县辖境;高望县为上郡北部都尉治,治所位于今嘎鲁图苏木呼和陶勒盖;白土县治所不详,旗境东北部为其辖境。胡同查干淖尔、巴嘎淖尔一带属西河郡虎猛县,为西河郡西部都尉治所。
   王莽新朝(公元9一23年)改奢延、高望为奢节县、坚宁县。
   东汉(25一220年)为上郡地。县有奢延、祯林和龟兹属国。奢延县辖地同西汉。龟兹撤县,仍保留属国。旗地东北部为祯林县境。胡同查干淖尔、巴嘎淖尔一带改隶朔方郡大成县。东汉时期,鄂尔多斯地区及乌审旗先后成为匈奴、鲜卑、乌桓、羌等少数民族的牧地,史称羌胡地。西晋(265一317年),亦为羌胡地,旗境南部为奢延县地。
   十六国时期(304一439年),4世纪,匈奴铁弗部占据鄂尔多斯地区,先后归附后赵(319一351年)、前秦(350一394年)、西燕(384一394年)、后秦(384一417年),今乌审旗隶属之。407年(普安帝义熙三年,魏道武帝天赐四年,后秦姚兴弘始九年),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413年于今乌审旗南部萨日乌素河北岸建统万城,今乌审旗为夏国京都辖地。北魏(386一534年)。427年(魏太武帝始光四年,夏赫连昌承光元年)北魏攻夏国,占领统万城,改夏统万城为统万镇,今乌审旗为统万镇辖地。487年(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北魏改统万镇置夏州,治所大夏(统万城),今乌审旗为夏州地,南部为化政郡岩绿县地,岩绿县治所统万城。旗境北部部分地区为大安郡长泽县地。北魏孝武帝永熙年间,长泽县南移,寄治阐熙郡,治于旗境西南部萨日乌素河岸西,代名郡渠搜县亦侨置于统万城附近。
   东魏(534一550年)和西魏(535一565年)、北周(557一581年)。536年(东魏天平三年)夏州为东魏高欢袭取。537年(西魏大统三年)西魏夏占领夏州,统万城为西魏夏州及化政郡的治所,今乌审旗为化政郡辖地。后改化政郡为弘化郡。557年夏州归属北周。北周在夏州设有总管府。夏州化政郡下辖岩绿县,州郡县治所同在统万城。旗境南部为岩绿县地,旗境东南统万城东北为弥浑戍辖地.隋朝(581一618年)今乌审旗为朔方郡地。开皇初年,废朔方郡称夏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为朔方郡,治所统方城。朔方郡下辖岩绿县、宁朔县、德静县、长泽县。岩绿县治所统万城,以统万城为中心的旗境南部为其县地;德静县为北周的弥浑戍,隋初改为德静镇,618年(义宁二年)废镇设县,今乌审召以南为其辖地;长泽县在今鄂托克前旗城川,辖境包括今乌审旗西南部分地区。宁朔县在今陕西横山西南,今乌审旗南端部分地区为其辖地。达布察克及以北地区为白城镇辖地。
   唐朝(618年一907年)。唐初建制承隋制。武德年间,改朔方郡为夏州。后又改为朔方郡,再改为夏州。朔方郡(夏州)下辖4县。628年(贞观二年)岩绿县改为朔方县,与夏州同治统万城,今河南乡、沙尔利格苏木一带为其辖地;德静县即隋朝德静县,633年(贞观七年)属北开州,634年(贞观八年)改北开州为化州,639年(贞观十三年)化州废,仍用德静县之名,隶夏州;今纳林河乡与陶利苏木一带为德静县地,治所在纳林河乡与陶利苏木及巴彦柴达木乡相接的地方,确址待考;宁朔县,654年(永徽五年)从朔方县分置出宁朔县,702年(长安二年)废,716年(开元四年)又置,721年(开元九年)又废,又并入朔方县,今河南乡以南区域为其县地,治所设在今陕西省横山县芦河边;长泽县,633年(贞观七年)改为长州,639年废州改为县,隶夏州,802年(元和十五年)改属宥州,治所在萨日乌素河岸西,旗境西南部及鄂托克前旗南部为其县地。
   唐朝为安置归顺的突厥汗国的部落,在以夏州统万城为中心的今乌审旗及周边地区设置了羁縻州府。在朔方县设置云中,桑乾、呼延等几个都督府。630年(贞观四年),为安置颉利可汗右部设置云中都督府,侨治朔方界内。649年(贞观二十三年),颉利可汗右部3个部分为舍利州、阿史那州、绰州。后领利可汗右部又有两个部归附唐朝,增设思壁州和白登州。云中都督府5个州,隶属于单于都护府。桑乾都督府是为安置定襄都督府突厥人而设,都督府治所在朔方县境内。663年(龙溯三年),安置了4个州,为郁射州、艺失州,卑决州、叱略州。呼延州都督府,646年(贞观二十年)设置贺鲁,葛逻两个州。后又谁了趺跌州,隶属于单于都护府。达浑都督府辖安化、宁朔、仆固3个州,也在朔方县境内,今乌审旗南部为其属地。定襄都督府,治于宁朔县界,649年设,有阿德州、执失州、苏农州、拨延州。静边州都督府下辖北夏州,辖地在今乌审旗中部。
   唐朝在今乌审旗的行政设施还有夏州都督府和夏州节度使。夏州都督府,628年设,治所夏州,领有夏州、绥州、银州。夏州节度使,亦称夏绥节度使,787年(贞元三年)设,治所夏州朔方县,长期领有夏、绥、银、宥等州。881年(中和元年),夏州节度使改名为定难军节度使,一直至唐末。五代时期(907一960年),今乌审旗仍为夏州地,夏州治所统万城。同时也为定难军节度使(亦称夏州节度使)辖地,统万城附近今纳林河地区为朔方县辖地。
   北宋(960一1127年)、辽(907一1125年)西夏(1038一1227年)时期,今乌审旗为夏州地。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北宋一度控制夏州。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辽圣宗统和四年)辽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988年(宋端拱元年),宋廷用李继捧为夏州刺史。治所在统万城。991年(宋淳化二年)李继捧叛宋,以夏州将辽。994年(宋淳化五年)宋军复占夏州,毁夏州城,建制仍存。1038年(宋宝元元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李元昊(赵元昊)建立西夏,今乌审旗为西夏夏州地,统万城为西夏平夏城,在旗中部设王亭镇和德静镇。
   元朝(1279一1368年)。今乌审旗为陕西行省延安路绥德州辖地。同时又为察罕脑儿辖地。察罕脑儿为元皇室封地,又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的地方行政建制。1310年(武宗至大三年)设置仅低于省的行政机构——察罕脑儿宣慰司都元帅府。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又设行枢密院。察罕脑儿城址众说不一(一说在今统万城废墟,一说在大石砭城,一说在今黄陶勒盖乡境内)。察罕脑儿又称阿难答察罕脑儿。
   明朝(1368一1644年)。明初为察罕脑儿卫地。后为蒙古鄂尔多斯部居地。
   清朝(1644一1911年)。1635年蒙古鄂尔多斯部归附后金(清延前身)。1649年(顺治六年)置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俗称乌审旗,隶属伊克昭盟。
   民国时期(1912一1949年)。仍名乌审旗,隶属于绥远省伊克昭盟。民国建立以后,承袭清制,设旗衙门为政权机构。1934年,民国政府将乌审旗衙门改为乌审旗政府。同年,中国共产党乌审旗工作委员会建立。1936年2月,共产党组建“乌审县苏维埃政府”,3月撤销此建制称谓。1944年12月,共产党领导的乌审旗蒙汉自治抗敌联合会建立,1946年,改为乌审旗蒙汉自治联合会。1948年,共产党建立了乌审旗政务委员会。1949年3月,乌审旗自治政府筹备处成立。8月10日,乌审旗人民政府成立。至此,国民党政府的政权机构消亡。9月22日,因奇玉山部叛乱,人民政府夭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0年8月25日,乌审旗人民政府再次成立。1956年12月1日,乌审旗人民政府改称为乌审旗人民委员会。1967年12月30日,乌审旗革命委员会成立,乌审旗人民委员会权力终止。1980年12月21日乌审旗人民政府成立,撤销革命委员会。

约七万年前,闻名于世的鄂尔多斯(河套)人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孕育了瑰丽神奇的萨拉乌苏文化;大夏国都统万城遗迹古风犹存,残垣断壁演绎着昔日的美轮美奂与金碧辉煌。萨冈彻辰、贺希格巴图等文学巨匠亦曾在此著书立说,留下了传世名著《蒙古源流》等不朽篇章。“独贵龙”运动彪炳史册,“牧区大寨”名扬四海。被誉为鄂尔多斯“四大”召庙的乌审召至今“香火燎绕”,藏传佛教传入漠南蒙古的第一庙石砭庙孑立大漠,历经800多年风雨苍桑的蒙古大汗国国徽九游白纛世代传祭,蒙古族祭祀礼仪完整传承,神奇瑰丽的沙漠大峡谷深嵌塞北。昔日“无定河边骨”,如今无定河畔已是草长莺飞、树影婆娑、白帆点点。碧绿苍翠的沙地柏自然保护区郁郁葱葱,绿涛涌动;风光旖旎的巴图湾旅游区一碧万倾,中华鳖闻名遐尔,鲤、鲫、鲢、草“鱼翔浅底”。难怪赫连勃勃赞叹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之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

现今,乌审旗紧抓西部大开发、长庆油田大发展机遇,围绕鄂尔多斯“二次创业”,牢牢把握发展这一兴旗富民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提出建设“绿色乌审”发展战略,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充分利用境内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绿色产品,增加绿色收入,全力培植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农牧业基础产业、城镇新兴产业、文化旅游朝阳产业,精心打造工业新旗、绿色大旗、畜牧强旗、文化名旗。到十五末,GDP达到3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万元和5000元。到2010年,GDP达到7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万元和1万元。